為什麼益生菌建議搭配益生元與後生元?在過去,談到腸道保健,多數人只知道「補充益生菌」。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,近年來愈來愈多營養學與微生物學領域的專家開始強調:「光補充益生菌是不夠的。」想要真正打造一個穩定、健康且具有保護力的腸道微生態,應該同時考慮三大關鍵成分:益生菌(Probiotics)、益生元(Prebiotics)與後生元(Postbiotics)。
在過去,談到腸道保健,多數人只知道「補充益生菌」。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,近年來愈來愈多營養學與微生物學領域的專家開始強調:「光補充益生菌是不夠的。」想要真正打造一個穩定、健康且具有保護力的腸道微生態,應該同時考慮三大關鍵成分:益生菌(Probiotics)、益生元(Prebiotics)與後生元(Postbiotics)。
益生菌是人體健康微生物的代表角色,它們主要存在於腸道內,在適當數量下有助於腸內菌叢生態平衡、維持消化道機能與調整體質。常見的益生菌包含乳酸菌與雙歧桿菌等,需以活菌形式攝取並成功抵達腸道,才可能發揮作用。然而,腸道環境瞬息萬變,益生菌進入體內後,若缺乏合適條件或營養支持,往往難以長時間存活或定著。
這正是益生元存在的意義。益生元並非菌體,而是能夠被益菌利用、促進其生長的營養來源,像是水溶性膳食纖維、果寡糖(FOS)、半乳寡糖(GOS)等,都是已被廣泛研究的益生元成分。攝取這些天然的益菌養分,可以幫助體內原生好菌或所補充的益生菌生長,進一步穩定菌叢結構與提升整體活性。根據國際益生菌與益生元科學協會(ISAPP)的定義,益生元必須具有選擇性刺激腸內好菌的能力,才能被視為具功效的成分。
而在補充益生菌與益生元之外,近年也出現了「後生元」這個嶄新的名詞。後生元指的是益生菌在發酵、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物與細胞成分,如短鏈脂肪酸、有機酸、多醣體與菌體碎片等。這些物質雖然不具活菌特性,但仍可能在腸道中發揮生理調節作用。例如短鏈脂肪酸中的丁酸被認為能作為腸道黏膜細胞的能量來源,並有助維持腸道屏障的完整性。國際期刊研究指出,後生元可能參與腸道免疫平衡、微生物環境穩定與代謝調節等多重作用,雖仍在持續研究中,但已被多數學者認為可作為益生菌的有力補充。
益生菌、益生元與後生元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:益生菌是「好菌軍隊」、益生元是「糧草與營養」、而後生元則是「行軍後產生的資源與調節物」。三者各司其職,環環相扣,缺一不可。單獨補充益生菌就像只有士兵卻沒有食物與後勤支援,作用有限;但若三者同時補充,才能真正形成具有持續性、穩定性的腸道生態系統。
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,若希望獲得更完整的腸道保健效果,可留意配方中是否含有益生元與後生元的成分。常見的標示詞包括「果寡糖」、「菊苣纖維」、「水溶性膳食纖維」、「益生菌代謝產物」等,也有部分產品會使用專利原料名稱,例如 Fibryxa®、GOS、或專利後生元濃縮物等。在標示規範合乎法規的前提下,成分透明、來源明確的產品更能提供選擇依據。
當然,除了成分本身之外,保存方式、菌數穩定性與個人生活型態也都會影響實際效果。建議搭配充足飲水與規律作息,同時避免高溫烹調破壞菌體活性。若產品建議冷藏,應遵照指示保存,以維持菌株存活率。
綜合而言,腸道健康並非一時之效,而是需要長期經營的過程。從選擇單一菌株,到重視複合配方與代謝調節,「益生菌+益生元+後生元」的三合一補充策略,已成為全球營養界推崇的現代化腸道保健新趨勢。透過更完整的配方設計與日常補充,能讓我們的腸道維持平衡、支持身體基礎機能,成為穩定體質的重要起點。
資料來源
- Gibson, G. R., et al. (2017). The concept of prebiotics: a re-evaluation. Gut, 66(8), 1431–1437.
- Salminen, S., et al. (2021). Postbiotics – scientific concept and applications.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& Hepatology, 18(9), 649–667.
- Roberfroid, M., et al. (2010). Prebiotic effects: metabolic and health benefits.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, 104(S2), S1–S63.